1975年4月股市配资交易论坛,西贡的枪声停歇时,越南人面对的是比废墟更沉重的困境。
田野里见不到挥锄头的壮年男人,工厂里没有开机床的青年工人,村庄里满是寡妇和孩子。
三十年战争卷走了一代男性,让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彻底失衡。为了让民族延续,越南推出的人口恢复政策, 成了无数女性一生的枷锁。
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强制与牺牲?那些措施,又留下了怎样的伤疤?
社会失血
越南的人口危机是战火中慢慢积累的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胡志明宣布独立,法国却很快派兵占领西贡,法越战争打了八年。
展开剩余91%好不容易击退法军,美国又介入越南事务,从扶持南越到直接参战,战争规模逐渐扩大。
1945到1975这三十年,越南青壮年男性几乎都在战场。
据战后统计,损失人口中18至45岁男性占72%,正规军牺牲110万,加上民兵和受波及的平民, 青壮年死亡超800万。
1975年统一时,全国4300万人口中女性占58%,湄公河三角洲农村甚至超过65%,有些村庄15到40岁女性是男性的三倍多。
人口失衡直接导致社会停摆,农业产值仅为战前30%,没人耕种的稻田长满茅草;80%工厂在轰炸中被毁,剩下的也因缺人停工。
河内郊区的拖拉机厂,战后能运转的机器不到十台,会操作的工人只剩三个老头。
1975年秋收,许多村庄因缺劳力,稻谷烂在地里, 妇女和孩子抢收的粮食连口粮都不够。
越南领导人明白, 没人就没劳动力,没劳动力就无法重建。
当时越南媒体表示: 战争夺走了我们的男人,但不能夺走越南的未来。要让国旗重新飘扬,先得让摇篮里有孩子。
于是,一系列以“恢复人口”为核心的政策出台, 但这却带着急功近利的强制色彩。
无形的枷锁
1976年,越南国会通过《人口发展法》,把生育上升到“国家战略”。
法律除了生育补贴和奖励,还有针对女性的隐性约束,比如规定 “每个公民都有生育的义务,尤其是女性,应积极为国家人口增长做贡献”,为后来的强制政策埋下伏笔。
物质奖励很直接,生第一个孩子领20公斤大米,第二个40公斤,第三个起每月多领5公斤直到孩子10岁。
对缺粮家庭来说,这相当于多了一口人的口粮。生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还能免农业税、孩子上学免学费、优先分宅基地。
村里搞“光荣榜”,孩子多的家庭名字用红漆写在显眼处,干部逢年过节送红糖和布料。
但奖励背后是无处不在的压力, 工厂里,女工结婚两年没生孩子会被调去最累的岗位,评先进、涨工资没份。
河内纺织厂有女工回忆,车间主任每月找没生孩子的女工谈话,说“要以国家为重”。农村更直接,有人直接拿“人口任务表”挨家催,谁家媳妇超18岁没结婚或没怀孕,他们就天天上门,还可能扣救济粮。
早婚早育成了当时越南的常态。 法律规定女性16岁可结婚,实际很多地方以此为“最低标准”。
1977年越南妇联调查显示, 湄公河三角洲女性平均结婚年龄15.6岁,30%女孩14岁前嫁人。
这些女孩大多没读过书,父母觉得“早点嫁人早点生娃”天经地义。安江省阮氏莲13岁嫁退伍兵,她表示:自己还没灶台高,就得当媳妇、生孩子。
越南政府用所有宣传工具推“多生多育”,只要醒目的地方,几乎都刷着生育的标语,大喇叭也天天播“英雄母亲”事迹。
这些生五六个孩子的女性照片贴在公社门口,事迹编成山歌让孩子唱。 铺天盖地的宣传让女性觉得生孩子不是个人选择,是必须完成的“国家任务”。
女性的双重枷锁
男少女多的现实,让越南默许了一夫多妻。
1959年《婚姻法》规定“一夫一妻”,但1977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称“特殊历史时期,为解决人口问题,男子与多名女性共同生活育有子女的,可不予追究”,成了一夫多妻的“合法外衣”。
农村这种情况普遍。男人只要能养活多个家庭,娶两三个妻子常见,还被视为“有本事”。
“主妻”住正屋,“副妻”住偏房,各自养孩子,互不干涉。越南政府“不鼓励、不禁止”,登记户口时甚至把“副妻”和孩子算进同一家庭,方便发补贴。
但女性在这种家庭里很弱势,“副妻”多是寡妇或贫家女,没财产权,孩子不能继承土地,靠男人偶尔给的粮食过活。
很多“副妻”白天干活,晚上带孩子、做针线活,不满可能被赶走。
更让女性痛苦的是强制生育频率,偏远地区村干部给妇女建“生育档案”,记月经周期和怀孕时间,生完半年就上门“提醒”再怀孕。
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生育后需18个月恢复, 频繁怀孕增加难产和感染风险,但当时没人管。
很多女性因此落病根,越南北部山区医疗记录显示, 1980到1985年,妇女子宫脱垂就诊比例升47%,80%是生过三个以上孩子的。
有些妇女二十多岁生五六个孩子,身体垮得像五十岁,干重活就腰疼。 可只要还能生,就逃不过催促。
代价显现
从数字看,人口政策“成效显著”。 1975到1985年,人口从4300万增至6200万,十年增44%,女性平均生育率5.3。
1989年破7000万,国家看似“活”了,却藏着沉重代价。
第一,粮食短缺严重, 政府承诺的补贴跟不上人口增长,1980年人均粮食210公斤,比战前低30公斤,很多家庭吃野菜和木薯。
安江省有户人家生六个孩子,最小的两个没奶吃,不到一岁夭折。
第二,医疗匮乏让母婴死亡率高。当时每万人1.2名医生,每千人一张病床,农村缺医少药。产妇靠“接生婆”,剪刀不消毒,产后感染常见。
1985年统计,新生儿死亡率35%,每100个产妇3个死于难产,是泰国的五倍、中国的三倍。活下来的孩子也因营养不良面黄肌瘦。
第三,教育缺失影响深远。人口暴增让教室挤七八十个孩子,老师顾不过来。1980年代小学入学率80%,但辍学率45%,女孩多上完二年级就回家带孩子。
1990年越南女性文盲率42%,比男性高近20个百分点。母亲不识字,没法教孩子,形成恶性循环。
第四,“英雄母亲”晚景凄凉。从1995年开始,越南实行计划生育,奖励取消,生得多成负担。
很多人因过度生育落病,没钱治,在贫病中挣扎。河内郊区有位生八个孩子的“英雄母亲”,2000年瘫痪在床,孩子外出打工没人管,靠邻居送吃的过活。
半个世纪后的反思
如今越南人口破亿,是东南亚第三人口大国,经济快速发展,但历史伤痕仍在。女性地位虽有提高,却仍承担更多责任。
2023年数据显示,女性日均做家务4.2小时,是男性的五倍,同岗位工资低18%。
社会观念难改, 很多家庭仍觉得“女人该多生孩子”。2022年调查,60%越南男性认为“妻子的主要职责是生育和顾家”,导致家暴、歧视等问题。
越南是东南亚拐卖妇女最多的国家之一,每年上千女性被卖到国外,多因贫困和家庭地位低。
这段历史成了人口政策“前车之鉴”。1995年越南推行计划生育,政府不再强制,而是宣传避孕知识、提供免费药具。
2015年越南开始鼓励生二胎,强调“自愿选择”,不挂钩奖惩。这或许是对当年牺牲女性的迟来歉意。
结语
回望那段岁月,能理解越南恢复人口的迫切,但以牺牲某一群体为代价的政策,终会留下伤痕。
那些失去健康、尊严和选择的女性,她们的故事不该被忘。国家强大不靠人口数字,而靠对每个个体的尊重,这是历史最深的启示。
发布于:广东省辉煌优配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